馬來西亞 / Malaysia

ㄧ、外商在當地投資概況
馬國自1986年開放吸引外資以來,成功地吸引大量外資來馬投資製造業。

根據馬國投資發展局(MIDA)之統計資料顯示,馬國去年核准之製造業投資額為560.87億馬幣,較前(2010)年成長18.89%;其中外資投資額達341.49億馬幣(占總投資額之60.89%),成長17.52%;其餘219.38億馬幣為國內投資額(占總投資額之39.11%),成長21.07%。

依照外資國別區分,2011年日本為馬國最大外來投資國,金額達31.87億美元;其次為韓國(16.36億美元)、美國(7.91億美元)、新加坡(7.82億美元)、沙烏地阿拉伯(6.85億美元)、德國(6.15億美元)及台灣(4.40億美元)。累計台商去年在馬國投資金額為4.40億美元,較前年成長11%,居馬國外人投資第7位。

自1980年至2011年,日本投資馬國累計金額達268億1,400萬美元,居第1位,其次為美國248億8,100萬美元、新加坡125億4,400萬美元及我國115億5,200萬美元。其餘依次為德國90億7,600萬美元、澳洲69億5,900萬美元,及韓國55億2,900萬美元等。

2011年外人投資之主要項目以電機電子,金額為59億22萬美元居第1位、基本金屬(11億3,200萬美元)居次,其餘項目依次為化學及其製品(10億1,600萬美元)、食品製造(8億1,000萬美元)、非金屬礦產品(4億6,200萬美元)、交通設備(3億3,600萬美元)、石化產品(3億550萬美元)及金屬鑄造產品(2億5,400萬美元)。

二、台(華)商在當地經營現況
早期台商赴馬投資,主要係受當年台幣大幅升值、工資高漲影響而外移,至1990年達到鼎盛階段,當年對馬投資23億5,000萬美元,居外國投資第1位。其後投資機會逐漸變化,加上近年馬國工資、土地上漲,勞工嚴重短缺,以及大陸磁吸效應影響,投資熱潮不再,台商對馬國投資逐漸減緩。台商2011年單年度在馬國投資案件23件,投資額為4億4,000萬美元,居外資第7位。

投資累計金額方面,截至2011年底止,台商對馬國累計投資金額115億5,200萬美元,目前台商投資排名為第4位(次於美國、日本及新加坡)。

目前在馬投資之台商約1,700餘家,並於1990年成立「中華民國旅馬來西亞投資廠商協會」,後為與全球台商名稱同步,於2005年10月更名為「馬來西亞台灣商會聯合總會」,下屬7個地區台灣商會,目前會員廠商計約450家,為頗受馬國當地重視之工商組織。台商投資之地點主要分佈在吉隆玻、雪蘭莪州、檳城、森美蘭州、柔佛州、馬六甲州、霹靂州、吉打州及沙巴州等地區。

三、投資機會
(一)不動產業
今年來全球前三大IPO中,有兩件是來自於馬來西亞,雖然外資對馬來西亞市場參與度不算高,但近期全球市場瀰漫不確定性,投資人對先前被忽略的馬來西亞投資興趣反而提高。假若馬來西亞政府能兌現其承諾的經濟改革,該國的股市可望吸引外資流入。

相較於許多已開發國家仍陷於債務危機中,馬來西亞有經常帳盈餘,並且擁有超過1300億美元的外匯存底,雖然去年政府負債佔GDP比重已超過50%,但其外債佔GDP比重僅約30%,還在合理的範圍內。

而馬來西亞國內的高儲蓄率也是一項優勢。國際貨幣基金預估馬來西亞今年的成長率為4.4%、低於2011年的5.1%,馬來西亞成長雖然放緩,但仍優於許多經濟體。

馬來西亞擁有年輕且不斷增長的人口,而且為石油及天然氣的淨出口國,亦是全球前三大棕櫚油及橡膠生產國。另外,農產品價格持續上揚則提升農村收入,而金融系統仍有相當高的流動性。從上述幾個要素來看,對消費成長潛力以及公私部門的再投資能力皆相當有利。

然而,對馬來西亞來說,過度仰賴有限的天然資源將會成為潛在的問題之一。所幸,該國已發現此問題,並著手解決可能面臨的經濟瓶頸。馬來西亞政府於2010年9月發表經濟轉型計畫,作為多項產業的投資計畫及改革措施的發展藍圖。

另外,馬來西亞將於年底前舉行大選,可由此次大選看出人民是否贊成目前政府實行的改革,而大選結果也將決定未來五年的發展方向。

馬來西亞正逐步揚棄先前激進的政治思維,並且有趨向成熟的跡象。目前社會的焦點也已由政治轉向經濟發展、社會正義、法律制度、透明度及貪腐等議題上,因此無論是那個政黨贏得大選,最有可能的結果為持續推動改革。

預期該國將持續進步,馬來西亞將不再只是一個渡假勝地,其投資前景更值得期待。

(二)食品
馬來西亞雖由馬來人、華人及印度人組成,但馬來人比率超過60%,且大多信奉回教,基本上可謂回教國家,因而在發展清真食品具有相關優勢。

由於全球回教人口達14億,據估算2010年全球清真食品市場規模將達7600億美元,商機非常龐大。

為此,馬國將發展清真食品列為國家策略,並於2008年7月由哈拉工業發展機構(Halal Industry Develop Corporation 簡稱HDC)取代原本的伊斯蘭發展局(JAKIM),負責建立Halal標準、發展國內清真產品市場、協助業者進軍國際清真市場及該等產業之投資。

目前馬國HDC所發的清真認證獲得22個國家42個回教協會承認,易言之若取得馬國清真認證,等於具有回教國家的通行證,有利拓展廣大回教食品市場。

由於馬國之哈拉食品認證標章已於回教世界取得普遍之信任,而我國食品業自動化之生產及管理技術遠高於馬國之水準,倘能結合馬國哈拉食品認證的優勢,來馬設廠生產,除可供應馬國多元化的國內市場,亦可進軍國際回教食品市場。

(三)生技產業
由於馬來西亞生產棕油,故很早即開始研究與棕油有關之生物科技,並在第八大馬計畫(2001-2005年)項下,編列1.5億美元作為生化相關之研發經費。

另一方面,馬國也在法規及基礎設施上進行準備,諸如於2001年設立國家生技及生技資訊網路(NBBNet);2004年8月成立生技標準及品質控制中心(BIOSTAQ);2003年加入生物多樣性公約;2005年發表國家生技政策(NBP)等。

馬國深知生物科技對未來國家競爭發展之重要性,故於2006年3月發表新的第九大馬計畫,續將生物科技工業列為重點,並預計由政府撥款5.46億美元作為該項工業之發展基金,較第8大馬計畫大幅成長264%。

至發展重點,將根據國家生技政策,致力於農業生技、與保健有關之生技、工業生技及生技資訊(Biotechnology)等之研究與發展,冀望至2010年至少創造400家生物科技公司為目標,除創造財富及就業機會外,進而促進該國經濟發展。

諸如近年即有台商來馬投資,應用馬國豐富的棕櫚油及其附屬產品,生產介面活性劑等化學產品,第1期建廠已於2009年4月完工,初期主要供應馬國市場,接著即將進行第2期擴廠工程,增加產量並外銷其他國家。

(四)電機電子業
馬國之電機電子業發展超過30年,於2003年之際即有超過900家公司在馬經營該業別,至今已發展成馬國最主要的外銷產業,許多國際大廠皆在馬投資,故在台灣、日本等常可看到馬來西亞製造的家電產品。

2008年受到全球金融海嘯影響,出口金額降至712.9億美元,雖較上年減少7.9%,但仍占馬國整體外銷之38.3%,其中主要項目包括半導體器件、自動資料處理機、通訊設備及零組件、辦公設備及自動資料處理設備零組件、積體電路及印刷電路基板等。

另就外人投資方面觀察,電機電子一向係外人投資之主要項目,2008年該項外人投資金額達48.68億美元,較上年成長約21.9%,占整體外人投資之37.6%。

由於外人長期在馬投資電機電子行業,各種上下游產業相對較完整,較易獲得周邊產業之配合。本次全球經濟走緩,電子業的衝擊可謂最大,據與台商瞭解,此乃全球性之現象,惟只要景氣復甦,訂單仍會回流,在競爭上仍有其優勢。

(五)再生能源產業
馬國工業發展局資深投資董事彭繼通於2009年6月4日在「第六屆世界商會大會」所舉辦之「大馬的製造與服務業投資商機」座談會中表示,由於目前全球各國正積極尋覓與開發再生能源,因之該國已選定太陽能再生能源業為其重點開發產業,並期望該項產業創造龐大商機。

迄今馬國共有3項分別源自德國與美國資金的太陽能再生能源投資計畫分別於吉打州居林高科技園、雪蘭莪州及馬六甲州進行中。

除再生能源業外,馬國也將專注於吸引包括高科技、資本密集及知識驅動領域諸如ICT、石油化學、生物科技、半成品製造業及資源為基礎之工業之外資,以期在2006~2020年的大馬第三工業大藍圖(IMP3)計畫下,達至每年275億馬幣之投資目標。

(六)LED照明產業
在2011年曾被寄予

Description

馬來西亞的人文與社會

ㄧ、人口
馬來西亞的人口由許多族群所構成。馬來人佔55%的人口,其他土著佔另外的11%。根據憲法定義,馬來人是實行馬來風俗(習慣法)和文化的穆斯林。他們在政治上具有主導權。土著地位也授予某些非馬來的土著,包括泰人、高棉人、占族和沙巴和砂拉越的土著。非馬來土著在砂拉越佔一半以上人口,在沙巴超過三分之二。半島也存在著為數較少的原住民群體,在那裡他們被統稱為Orang Asli。關於誰能獲得土著地位的各州法律規定有所不同。

馬來西亞華人佔24%。(1957年華人約佔為馬來西亞全國總人口的40%,馬來西亞華人在節育、經濟因素等原因的影響下而造成華人所佔人口比例逐漸大幅度下降),印度人構成了7.1%的人口。歷史上,華人是經濟和商業方面佔主導地位的社群,佔檳城、怡保、太平及吉隆玻大多數人口,而怡保及檳城也保留了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

印度人在19世紀初開始遷移到現在的馬來西亞。印度人社群大部分為坦米爾人。許多歐洲人與中東人分別透過通婚進入基督教與穆斯林社群。

大多數亞歐混血馬來西亞人的祖先追溯到英國、荷蘭或葡萄牙殖民者。馬來西亞公民權大多是依據屬地主義而授予。基於移民法令,在東馬來西亞的沙巴和砂拉越兩州的公民權有別於西馬來西亞。每位公民滿12歲時,發給一張生物識別智慧晶片身份證,稱為大馬卡,必須隨時攜帶。

預期壽命為73.79歲,女性比男性略高。只有5%的人口在65歲以上,約29.6%是15歲以下。在這個國家東西兩半的人口分佈極不平衡。

人口集中在西馬來西亞,全國人口約2800萬,其中有2000萬居住在西馬。7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由於勞力密集產業的興起,全國估計有300多萬外籍勞工,約合國家人口10%的人口。沙巴的非政府組織估計,在沙巴超過300萬的人口當中,200萬人是非法移民。

此外,根據美國難民與移民署公佈的《2008年世界難民調查》,馬來西亞所承擔的難民和尋求庇護者約155,700人。其中約有70,500名難民和尋求庇護者來自菲律賓,69,700名來自緬甸,21,800名來自印尼[114]。

二、語言
馬來西亞的官方語言稱為馬來西亞語,一種標準化的馬來語。英語在過去較長的一段時間,曾經是實際上的官方語言,雖然在1969年種族騷亂後,馬來語成為主要語言。在馬來西亞社會的許多領域,英語依然是一種活躍的第二語言,而且在所有的公立學校,強制規定為數學和科學項目(數理)的教學語言。

馬來西亞英語也稱為馬來西亞標準英語(MySE),是源自英國英語的一種英語型態,雖然很少正式使用這個名稱,除非是跟教育有關的討論。

馬來西亞英語也廣泛使用在企業,並使用大馬式英語(Manglish),這是一種口語化的英語形式,帶有很重的馬來語、華語方言及坦米爾語的影響。政府不鼓勵錯誤使用馬來語,並對那些混合馬來語和英語的公共標示牌處以罰款。

在馬來西亞存在許多其他語言,其中包括有137種語言的使用者。西馬包括41種語言。東馬的土著部族有自己的語言,這與馬來語有關,但容易區別。

在砂拉越主要部族語言是伊班話,而在沙巴土著則是說杜順語言。馬來西亞華人多講來自中國南方各省的漢語方言,較常見的包括粵語、華語、閩南話、客家話、海南話和福州話。

坦米爾語主要由坦米爾人所使用,佔馬來西亞印度人的多數。馬來西亞坦米爾語是一個顯著的方言,不同於在印度坦米爾語,加進許多來自馬來語的詞彙。

其他南亞語言以及泰語也廣泛使用於馬來西亞。有一小群馬來西亞人具有高加索人種祖源,並說著克裏奧爾語,例如以葡萄牙語為基礎的麻六甲克裏奧爾語,以及西班牙語為基礎的Chavacano language。

(一)馬來人的語言
現今的馬來西亞馬來人以標準馬來語(Bahasa Melayu Baku)為共同語。這個共同語是基於馬來西亞柔佛以及印尼廖內群島的方言發展出來的。除了標準馬來語以外,不同地區的馬來人也講不同的馬來方言。其中有一些是馬來西亞本土的方言,有些則是印尼的馬來方言。

(二)華人的語言
由於馬來西亞華人堅持捍衛華文小學、華文獨立中學與國民中學華文課程,並有華文報紙與媒體,以及華社組織的支持(華教、華文媒體、會黨合稱大馬華人三大精神支柱),一般都能使用流利的華語交談。在平常生活以及非正式場合下,多數的馬來西亞華人慣用混合各種方言、英語與馬來語的「羅惹式華語」。

在華文學校、廣播電視、公開正式場合或演說,則使用標準華語。近年馬來西亞華人與大中華經濟圈往來頻密,標準華語因而受到重視。

華人遷居馬來西亞數百年,其祖居地大多位於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地。是以各種方言,也隨著祖先南來,且在馬來西亞繼續流傳。目前仍為人們所使用的方言,依據祖居地由北而南排列,包括閩清話、興化話、閩南語、客家話、潮州話、粵語、海南話、廣西粵語等等。

在鄉村地區,同一方言群聚居較多,會有較單一的方言。在市鎮地區,雖有一到兩種強勢方言,但人們中多通曉各種方言,能夠快速轉換對答。

另外,在二次大戰後,當時中華民國最富裕的地區,例如上海、江蘇一帶吳語系華人,帶著資金及技術南下,逃離戰火。

這批富裕的上海大亨用技術人士,部份移居香港、澳門及台灣,亦有相當部份移居至現稱的吉隆玻、檳城、麻六甲及汶萊。故現在當地的上海、江蘇後裔仍普遍以滬語(上海話)交談。

馬來西亞華人姓名的英文拼字,目前也是大馬卡與護照登載的正式名字,多是依據父親一方的方言而來。

例如,姓氏「張」字可能拼為下列其中一種:Chong、Tiung、Chang、Tiong、Teo、Cheong。馬來西亞華人拼寫英文姓名時,習慣直接將三個字或四個字分開,首字母均大寫。例如華教鬥士沈慕羽,姓名拼為Sim Mow Yu。

三、民情
由於馬國各種族和平共處,較無種族衝突及排華問題,自1986年開放吸引外資以來,採取各種優惠措施吸引外資,獲得美、日、星及歐洲各國青睞,如2008年外國投資金額達129.5億美元,創外人投資金額之最高紀錄,可見馬國在中國大陸磁吸效應影響下,仍具有相當的吸引力。

馬來西亞是個多元族群、多元文化和多元語言的社會。最早的文化源自於當地的原住民部族,隨後馬來人搬到這裡。中華文化和印度文化所具有的實質影響力,可追溯到外國貿易開始活躍於這個區域之時。對於馬來西亞文化產生重大影響的其他文化,包括波斯、阿拉伯與英國文化。

由於政府的政治結構,再加上社會契約的理論,對於少數族群產生了最低限度的文化同化。

1971年,政府創立一套「國家文化政策」。這項政策明確界定了馬來西亞的文化,指出它的基礎必須建立在馬來西亞土著的文化,它可能包括來自其他文化的適當元素,而且伊斯蘭教必須在馬來西亞文化扮演重要角色。

這套政策也提升了馬來語言優於其他語言的地位。政府對於文化的幹預,導致非馬來人的不滿,他們覺得自己的文化自由遭到減損。華人與印度人的社團組織都向政府提交備忘錄,指責政府制訂一個不民主的文化政策。

馬來西亞與鄰國存在著一些文化爭端,尤其是印尼。這兩個國家共同具有類似的文化資產,分享許多傳統和項目。

然而,爭端發生在某些事情上,從烹飪菜餚到馬來西亞國歌。印尼對於保護本國的文化遺產,抱有強烈的感情。馬來西亞政府和印度尼西亞政府已召開會議,化解一些由於重疊文化而產生的緊張局勢。

馬來西亞倒沒有這麼強烈的感覺,在那裡大多數人認識到,有許多文化價值是共用的。

四、宗教
馬來西亞憲法保障宗教自由,並規定伊斯蘭教為國教,但只允許遜尼派。根據2000年人口和房屋普查的數據,約64%的人口奉行伊斯蘭教;19.2%人口為佛教;9.1%基督教;6.3%印度教;2.6%儒家、道教和其他傳統的華人民間宗信仰。

其他則是包括幾種信仰,包括泛靈論、民間宗教和錫克教;而0.8%的人沒有任何宗教或沒有提供任何訊息。

依據馬來西亞憲法第160條,所有的馬來人被認定為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2000年人口普查的統計數據顯示,在華人人口當中,75.9%登記為佛教徒,接下來是道教(10.6%)和基督宗教(9.6%),在某些區域,如檳城,也有較小規模回族社群。

大部分的印度人口奉行印度教(84.5%),接下來是基督徒(7.7%)、穆斯林(3.8%)、超過15萬人是錫克教,一千人是耆那教。在非馬來的土著社群,基督教是主要宗

馬來西亞是相對開放的以國家利益為導向與新興工業化市場經濟體。


國家透過宏觀經濟計劃,在指引經濟活動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其重要性逐漸下降。

馬來西亞擁有亞洲最佳的經濟紀錄,國內生產總值從1957至2005年,每年平均增長6.5%。2007年,馬來西亞是東南亞第三大經濟體,並且依據購買力平價是全球第29位的經濟體,國內生產總值淨額在2008年是2,220億美元。

2007年之後,維持5%-7%的成長率。2009的國民平均所得是美金14,900元。2009年的國內生產總值是3,836 億美元,每人平均國內生產總值是8,100美元。

在1970年代,先前以礦產與農業為基礎的馬來西亞經濟,開始轉型朝向多領域的經濟。從1980年代,工業領域已主導馬來西亞的經濟成長。

高水準的投資扮演重要的角色。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馬來西亞經濟的恢復比起鄰近國家更快速,而且已恢復到危機前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4,800美元。

經濟不平等存在於不同的族群之間,華人佔有馬來西亞70%的市場資本,即使他們的人口只佔不到全國三分之一。

緊鄰麻六甲海峽航線所產生的國際貿易以及製造業是這個國家經濟的關鍵領域。

馬來西亞是一個自然和農業資源的出口國,最值錢的出口物資是石油。有一段時間,它是世界上的錫、橡膠和棕櫚油的最大生產國。

製造業對國家經濟有很大的影響,雖然馬來西亞的經濟結構已逐漸遠離製造業。為了使經濟多樣化,並使馬來西亞的經濟減少對於出口貨物的依賴,政府正推動馬來西亞的旅遊業。

因此,旅遊業已成為馬來西亞的第三大的外匯收入來源,但它正受到成長中的工業經濟所造成的空氣和水源污染以及森林砍伐所威脅。大馬已發展成為伊斯蘭銀行的一處中心,而且該國在伊斯蘭銀行擁有最多的女性勞工。知識經濟服務也正在擴張。

Description

該國建案介紹

  • lmperial Lexis

    類型: 酒店式公寓
  • Iskandar Residences 皇家御邸

    類型: 電梯大樓
  • SKY

    類型: 電梯大樓

馬來西相關新聞

台中優質椪柑國外行銷 首波3貨櫃銷馬來西亞
2023-12-28
台中市政府推動台中市優質椪柑國外行銷,今年冬季首波外銷3貨櫃計45公噸椪柑至馬來西亞,28日派員至馬來西亞Pullman KLCC Hotel舉辦「台中市椪柑行銷馬來西亞上市記者會」,將甘甜多汁的椪柑推廣給當地民眾,並透過RT Pastry雅特烘焙將椪柑與糕點結合,合作販售椪柑起士蛋糕、磅蛋糕與乳凍等3款限量商品,提供消費者豐富的味蕾享用,達享食零距離概念,透過此次行銷活動促進雙方經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