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踐行綠色發展市民共用綠色福利

日期:2016/03/23

【中央日報】進入2016年,四川省成都市生態建設大手筆不斷:開工建設5個水庫、3個濕地公園,實施城市“增花添彩”工程,新增城市公園綠地10萬平方米,升級26個賞花基地……每一位元市民乘公共交通30分鐘即能享受環城生態區“山地、森林、湖泊、河流、濕地、綠地、田園、綠道”多景融合的綠色福利,感受“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的詩意。
而這些只是成都市堅持綠色發展的一次續航。
翡翠項鏈 85公里綠廊繞蓉城
在成都市區地圖上,繞城高速鑲嵌在若干城市功能區裏。行駛在這條城市主動脈,車窗之外滿眼綠色,兩旁寬500米的綠化帶合圍成85公里長的環形綠廊,串聯起湖泊、綠地、城市森林。與繞城綠廊相連,7大楔形生態控制區伸向遠方,將風花雨露引入城市中心,形成規模宏大的成都環城生態區。
環城生態區的面積有多大?測量的數字是187平方公里,涉及11個區縣,而其中生態用地面積133平方公里。
“環城生態區的建設貴在堅持。”成都市規劃局總規劃師萬小鵬點開電腦,螢幕上的綠色近年來不斷增多,顯示著成都的綠色之變。他說:“成都市的生態建設是近年來逐步探索完善的。”
成都將生態規劃全面納入城市規劃管理體系,還將環城生態區用地以立法的形式控制下來。2012年11月,四川省人大批准了《成都市環城生態區保護條例》,這是國內首例針對特定空間規劃的立法。成都“多中心、組團式、網路化、集約型”的城鎮形態格局完成,以1個特大中心城市區、8個衛星城、6個區域中心城和10個小城市組成的新型城鎮體系閃耀西部。
成都市委明確將“堅持綠色發展,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典範城市”作為“十三五”時期的重要目標之一。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黃新初說,成都以最堅決的態度,實施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堅持把生態系統作為綠色的基礎設施來打造,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努力讓成都藍天常在、綠水長流。
環城生態區只是成都市域生態系統的一部分,以龍泉山、龍門山及第二繞城高速圈定的更大範圍的生態屏障,拱衛著成都這座傳承千年的城市。已建成的眾多濕地、森林、綠地極大地改善了城市的生態環境。
綠色發展 轉型升級新時代
一幅生態文明藍圖,始于成都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取向。藍圖背後則是更嚴格的環保,更苛刻的產業准入條件,持之以恆的產業轉型。
在成都,317個鄉鎮街道實現了環保機構全覆蓋,並延伸到村和社區,建立健全了全市一體、標準一致的基層環境保護工作機制。成為全國副省級城市中第一個在全域實現環境保護管理網格化、標準化、系統化、全覆蓋的特大城市。
早在2014年,成都就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方案。設立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大氣污染治理,大氣污染從事後被動治理向科學預測、事前防治轉變。“十二五”期間,全面完成國家主要污染物的減排目標。去年,成都PM1.0、PM2.5年平均濃度同比分別下降13%、16%,重污染天氣數明顯減少。相繼出臺實施了“水十條”“大氣十條”等地方法規和政府規章,支撐了生態文明建設系統化、立體化發展。
這幾年,世界500強企業中已有268家落戶成都,去年全市經濟總量邁入萬億元級大關。“傻大粗”的產業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科技含量高、輻射帶動力強的電子資訊、高端裝備、節能環保、大資料等新興產業。
前不久,成都公佈未來10年生態文明建設“清單”。將實施238個重大專案,計畫總投資5619億元,涉及結構調整和技術創新、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治理、基礎能力建設等工程。
成都市發改委副巡視員祝小文介紹:“通過規劃的實施,將成都的生態優勢轉變成競爭優勢,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實現城市山清水秀,綜合價值全面得到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全面增強。”
碧水藍天 共用綠色福利
對於成都而言,生態夢想不僅是碧水藍天,更蘊含通過生態發展帶來的愜意生活。
在成都東三環,至今仍保留一大片冠以“村”名的城市生態綠肺,這就是錦江區三聖街道紅砂村。雖是城區,這裏卻有綠樹、水塘、花圃、樓榭。消費者蜂擁而至,村民變身旅遊服務人員,當地家庭的年收入少則十幾萬元,多則上百萬元。
離紅砂村不遠的藍頂藝術區,原本是一片農村荒地,現在進駐了大批藝術家,續寫城鄉共生的發展圖景。
成都市城鄉建設委員會提供的資料顯示,僅計畫2020年全面建成的環城生態區,成都市將總投資約1500億元,推動旅遊等適宜產業發展,同時引入社會資本建設花卉產業園等項目,完成20多萬農民就近就業。
成都市城鄉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屈軍介紹,成都已建成了各類生態建設項目41個、面積約60平方公里。這些規模大、環境美、特色足、親水性強的免費開放場所帶動了第一、第三產業聯動。
 





房產趨勢研究

新加坡 國家與趨勢研究
2016-05-17
ㄧ、位置 新加坡共和國位於赤道北方137公里,地處麻六甲海峽的東南端,扼控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通道。北邊和東邊是馬來西亞,南邊和東南為印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