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國情與趨勢研究

日期:2016/05/12

壹、日本的自然環境

日本由本州、四國、九州、北海道等四個大島及其他3,000多個小島所組成;總面積為37萬7,961平方公里,占世界陸地之0.25%,約為台灣面積之10.5倍。其中67%是山地與森林,14%用作農業耕地,住宅及工業用地僅4%。

日本國土綿延分布在北緯24度~46度,東經129度~146度之間;由於島嶼眾多,海岸線長達3萬餘公里;首都東京與主要城市多集中於太平洋沿岸。因列島屬南北縱向分布,故氣候涵括亞熱帶、溫帶與亞寒帶等類型,雨量豐沛,年平均降雨量約為1,405公釐。另經常發生地震,夏季颱風多。

圖1:日本行政區域(來源:維基百科)

 

貳、日本的人文與社會

依據日本內閣府統計,2014年4月日本人口約為1億2,714萬人,較上年同期減少22萬人。其中65歲以上高齡者3,198萬8,000人,占總人口之25%,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達1/4,已步入高齡化社會。

日本每平方公里之人口密度為337人,約為我國之5.3成左右。日本有1/3人口居住在東京都會區,另有1/4人口居住在京阪神都會區(京都、大阪、神戶)內。

日本之民族結構,頗為單純,除少數「蝦夷族」與「部落民」外,均為「大和民族」。蝦夷族人是日本原住民,現大都住於北海道,人數僅數萬人;部落民多居於偏遠山區;大和民族則指歷史上先後移入日本之居民,包括通古斯族、馬來族、印度支那族、漢族、朝鮮族、蒙古族之混血種族。

語言方面,日語係公用語言,各地亦有方言,但多能相通;中央省廳及跨國企業內可用英文溝通,地方政府及中小企業則以日語為主。

圖2:日本新宿車站的附近每在夏季時節都有民俗祭典活動。(來源:大紀元)

 

参、日本的政治與經濟

日本政治制度,係採君主立憲之議會內閣制,立法權屬於國會,行政權屬內閣,司法權則在各級法院。憲法規定,天皇為國家元首,代表日本,但行使國事行為須經國會承認。內閣總理大臣選自國會議員,閣員絕大多數為國會議員,內閣向國會負責。

日本國會有參、眾兩院,眾議院議員480席,任期4年,惟隨時有被解散之可能;參議院議員計252席,任期6年,每3年改選半數席次。在議案及預算案審查上,依憲法規定眾院決議優於參院。

圖3:日本政府機關關係圖(來源:日本維基百科)

 

1955年以來日本國會勢力僅自民黨一黨獨大,2001年4月自民黨總裁小泉純一郎繼任後,標榜「改革內閣」,2005年9月為貫徹郵政民營化施政理念,小泉首相斷然解散國會,同年10月11日重新改選,自民黨獲得壓倒性勝利,繼續領導執政。惟2006年10月安倍晉三首相續任後,由於農業大臣等閣員頻頻出差錯,導致安倍首相團隊聲望急遽下跌,就任不滿1年即交棒給福田康夫,但福田首相突然於2008年9月發表辭職聲明,改由麻生太郎當選擔任第92任首相。

自民黨聲望每況愈下,民眾支持率降至新低,麻生首相政績乏善可陳,加上國際金融風暴下日本失業率攀升頂峰,無法即時提出有效政策且態度傲慢,終於在 2009年8月30日眾議院改選慘敗,由最大在野黨-民主黨獲得空前的壓倒性歷史勝利,推翻長期執政的自民黨政權,實現實質性政權輪替。

自民黨長期執政形成「黨」、「官」、「商」之鐵三角局勢,長久以來壟斷日本政治,民主黨新政權除要改革官僚體系對於執政的阻礙、社會少子‧老齡化問題、振興國內經濟低迷不振等內在問題外,還得面臨日益強大中國大陸帶來的威脅,以及開始調整日本對美國單極化的嚴重傾斜等,對尚無執政經驗民主黨政府是一大考驗。民主黨第一代首相鳩山由紀夫上任未滿1年,就因沖繩普天間美軍基地遷移問題被迫黯然下台,改由民主黨黨魁菅直人擔任第94任首相。

菅政權標榜勇猛果敢之「騎兵隊內閣」,盼能用果斷的行動,為日本打開僵局,惟始終仍無法實現競選當初所提承諾;加上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東北地區發生芮氏規模9級強震,日本遭逢戰後最嚴重之地震、海嘯及核電廠輻射外洩的複合式災難;由於政府緊急應變措施明顯不足,民心盡失,在震災後首度舉行之統一地方選舉,執政民主黨嚴重挫敗,菅直人首相於2011年8月26日正式提出辭職,改由同黨野田佳彥當選第95任首相,為日本5年來第6位首相。

由於民主黨未能實現大部分的競選政見,再加上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震災、海嘯及核災三重災害之後百廢待舉,日本國民由於對民主黨失望,轉而支持自民黨。在淪為在野黨3年3個月之後,自民黨在新任總裁(黨主席)安倍晋三(Shinzo ABE)的領導之下,於2012年12月16日的眾議院改選中囊括超過半數的294席,並於12月26日的參、眾議院國會中獲選為第96任日本首相。距渠於2007年9月26日辭去僅1年任期的第90任首相一職,期間相距約5年3個月。為擺脫長達20年之經濟停滯,2012年12月26日成立之第二次安倍內閣自稱是「危機突破內閣」,意即在突破經濟危機,並提出所謂「三支箭」的3項經濟方針:(1)大膽的金融政策;(2)機動性的財政政策以及(3)喚起民間投資的成長戰略,以刺激經濟重建。上述經濟政策,被外界稱為「安倍經濟學」(Abenomics)。日本內閣府經濟再生担當大臣甘利明於2014年1月國會之經濟演說中表示,為早日擺脫長期之通貨緊縮及推動經濟再生,安倍內閣於上任後積極推動「三支箭策略」,日本經濟在2013年已見好轉跡象,2014年之課題為如何持續擴大經濟復甦,實現經濟成長之良性循環。

圖4:日本內閣總理大臣 安倍晉三(來源:匯通網)

 

依據日本內閣府公布之2013年經濟成長率為成長1.5%,實質消費支出增加率約1.1%(為6年來首次超過1%),2013年度企業經常利益預測較上年增加35%,女性就業率創新高(2013年12月25-44歲女性達70.9%),就業內定錄用率亦為20年來之高水準(2014年1月底,高中畢業生內定率達90.7%)。2014年4月1 日日本股價在1年半內上揚71%,2014年春季日本企業平均薪資預估將調漲2.2%。另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於上任後致力推動改善通貨緊縮相關工作,促使2013年之消費者物價指數較2012年上升0.4%。若排除糧食及能源等項目來看,2013年消費者物價指數較2012年仍下跌0.2%,然已較上年下跌0.6%明顯改善,且本(2014)年1、2月指數分別上漲1.4%及1.5%,顯示日本消費者物價指數已朝日本銀行規畫目標(2%)前進。

日本內閣府2013年12月「日本經濟2013-2014」報告顯示,因2012年秋季起日圓開始走貶、股價上揚,安倍內閣上任後積極推動系列經濟政策,日本經濟自2013年起有好轉跡象,景氣逐步回溫。2013年初,因股價上揚之資產效果及消費者信心好轉等因素,個人消費增加,開始帶動日本景氣上揚,日本企業生產增加及日圓走貶均有助改善企業收益,進而增加所得及設備投資,形成支出增加、生產增加、所得增加之良性循環。

就日本實質GDP來看,2012年4-6月、7-9月連續2季為負成長,2012年10-12月起開始呈現正成長(與2011年同期比成長0.6%)。2013年1-3月成長率為4.5%,4-6月則為4.1%,第3及第4季之成長幅度雖減緩,仍維持正成長(7-9月:0.9%;10-12月:0.7%)。在企業雇用情形方面,雇用人數自2012年12月的5,490萬人上升至2013年12月的5,583萬人,增加93萬人。至日本對外貿易方面,2013年日本出口69兆7,877日圓,較2012年上升9.5%,進口則達81兆2,622日圓,增加15.0%,致日本2013年貿易逆差達11兆4,745億日圓,創歷史新高。以進出口項目來看,日本2013年在汽車(+12.9%)、有機化合物(+38.8%)及礦物性燃料(+49.9%)之出口增加,相對原油(+16.3%)、液化天然瓦斯(+17.5%)及半導體等電子零件(+37.4%)進口上升。

帶動日本2013年景氣復甦者為個人消費。隨著股價上昇所帶來之資產效果及消費者信心之增強,個人消費在2013前半年對經濟成長貢獻顯著,2013年5月下旬以後,因股價波動不大,消費者信心效應減弱,致經濟成長速度減緩,惟因安倍政府持續推動擴大雇用及改善薪資所得,經濟成長仍呈現正成長。至設備投資方面,因企業收益的改善及內需增加,2013年4-6月期為睽違1年之正成長,惟仍係以非製造業為中心帶動成長。311大地震後之復興重建工作持續帶動公共投資,刺激日本經濟恢復成長,2013年4-6月期以後因重建工作相關公共投資帶動之經濟成長比例逐漸升高。

回顧2013年之日本經濟,安倍經濟學之「三支箭策略」對日本經濟逐步復甦扮演重要角色。該「三支箭策略」主要目標係改善日本長期之通貨緊縮及景氣不振,以10年間之平均名目GDP成長率達3%、實質GDP成長率達2%為目標,採取了包括:大膽的貨幣寬鬆政策、積極的財政支出政策及刺激民間投資的新成長戰略。

安倍第1支箭-「大膽的貨幣寬鬆政策」使日圓走貶,推動股價上揚。在安倍經濟學之三支箭策略中,帶動日本2013年經濟逐步復甦最顯著者首推「大膽的貨幣寬鬆政策」。2012年底1美元兌日圓匯率約在80日圓上下,至2013年4月初則急貶至1美元兌100日圓左右。2013年3月上任之日本央行總裁黑田東彥於4月金融政策決定會議中即揭櫫2年內達成2%之通貨膨脹及通貨供給量達2倍之目標,積極推動大膽之貨幣寬鬆政策,2013年1美元兌日圓之匯率持續在100日圓上下波動。此外,長期利率在2013年維持低水準,有助降低資金調度成本。日圓走貶,日本出口企業之營收獲得改善,而自2013年初開始走高之股價所產生之資產效果,帶動個人消費及住宅投資。個人消費成長接續帶動非製造業之營收,股價走高及企業雇用增加等再度帶動個人消費,形成經濟成長之良性循環。

安倍經濟學之第2支箭-「積極的財政支出政策」亦有助日本經濟持續復甦。安倍首相於2013日1月甫上任後即提出「緊急經濟對策」,規模達20餘兆日圓,其中約10兆日圓由日本政府追加預算擴大支出所挹注。此外,為因應日本2014年4月起調漲消費稅(由5%調升至8%)對經濟可能帶來之衝擊,安倍政府於2013年12月提出約5.5兆日圓規模之新經濟對策。同時設定2015年度預算赤字減半等財政健全化之目標。

有關安倍政府的第3支箭-「刺激民間投資的新成長戰略」之主要內涵包括:促進投資(3年內回復至2008年金融風暴前之每年70兆日圓之設備投資水準,2013年已回復至63兆日圓);活用人材(包括擴大女性就業,推動2020年女性就業率達73%之目標,2013年12月25-44歲女性就業率達70.9%);創造新市場(包括擴大健康、生活支援相關產業之市場規模,於2020年由現在4兆日圓之規模擴大至10兆日圓,醫藥品、醫療機器、再生醫療之醫療關連產業之市場規模於2020年由現在12兆日圓之規模擴大至16兆日圓);參與世界經濟活動(包括擴大日本企業對外及對內直接投資,參加TPP等區域經濟整合及洽簽雙邊經濟夥伴協定、設立國家戰略特區以推動法規鬆綁等,揭櫫2018年所簽署之EPA貿易涵蓋率由19%上升至70%、2020年外國企業之對內直接投資額擴大2倍、2030年訪日外國人達3,000萬人等之目標)。

圖5:安倍經濟學(來源:中央社)

 

肆、日本的不動產交易

近來國人在日投資不動產形成一股熱潮,主要乃因日幣自2012年底起之大幅貶值,以及2013年9月日本成功獲得辦理2020年東京奧運,國人對東京地區不動產預期上漲心理所致。據當地的不動產業者表示,預期此波國人來日投資不動產熱潮可持續至2020年。

惟日系銀行因經歷1980年代泡沫經濟,對於投資型不動產之貸放趨向保守,加上對無永住權外國人之徵信不易,較難承擔貸款風險,因此國人幾乎無法享受日系銀行約0.7%-0.8%之不動產貸款利率,僅能利用台灣、彰化、第一、兆豐及中國信託等5家我國銀行在日分行承作貸款,貸款利率約2.5%-3%。

 

 1.基本背景

權利面積

物業面積只計算「專有部分」,

即房屋室內實際面積,大公、小公皆不計入。

因此房屋登記面積100%等於屋內可使用面積。

面積計算單位

以公制單位為標準,但也會標註「坪」。

面積計算單位為「平方公尺」。

1平方公尺=0.3025坪

停車位

停車位都屬於公設,只租不賣。

少部分豪宅產品,才可能一戶配置一個停車位。

產權

大部分為土地、建物所有權買賣。

銷售方式

預售屋、新成屋、中古屋

新屋交屋

附衣櫥、收納櫃等。

2.購屋相關稅費

稅務

登錄免許稅【購屋登記規費】:

土地所有權移轉2%、抵押權設定0.4%。

印紙稅【印花稅】:

1.5萬円~8萬円不等,依契約金額不同。

不動產取得稅【契稅】:

建物4%,土地4%。

消費稅:

僅對建物課徵5%(2014年4月改為8%)。

費用

仲介服務費:

(房價3%+6萬円)×1.05(已含5%消費稅)

登記手續費【代書費】:

約4~5萬円。

3.持有相關稅費

稅務

固定資產稅【房屋稅】:1.4%

都市計畫稅【地價稅】:0.3%

費用

保險費:有房貸者,每年需買房屋火險。

修繕公積金:依社區有別。

管理費:依社區有別。

4.出租出售相關稅費

出租稅務

租金收入稅【所得稅】:

5%~40%。

出租費用

代管費:

租金收益的5%~6%。

會計師費:

1年約7~8萬円。

出售稅務

讓渡所得稅:

未滿5年課30%,5年以上課15%

 

伍、首都及重要城市概況

日本的首都是東京都,東京都23區人口至2012年中約有900萬人,全東京都的人口約有1323萬人,以東京都為中心,包括神奈川縣、埼玉縣、千葉縣的首都圏人口約3670萬人以上,成為世上最大的都市圈。日本的皇居、國會議事堂、內閣、最高裁判所、各省廳、各國駐日大使館、大企業的本部、日本銀行、証券公司、百貨商店、報社及電視台都集中在東京。目前在東京特別區內和東京周邊衛星郊縣、已經形成了眾多副都心,亦擁有全世界規模最大、密度最高的郊區購物商圈及高效完善的城市軌道系統,亦是世界上擁有最多財富500強公司總部的城市。

如果將東京23區視為一個都市的話,日本共有12個人口超過一百萬的城市,其中除了川崎市和堺市之外,其他都是都道府縣廳的所在地。

日本政府在1947年根據《地方自治法》將全國分成47個一級行政區,稱為「都道府縣」,分別為一都、一道、二府、四十三縣。部份市因人口較多,在當地影響較大,而被指定為政令指定都市、中核市、特例市。截止到2013年04月01日,日本全國共有20個政令指定都市、42個中核市和40個特例市。都道府縣下的行政區劃為市町村,此外還有郡、支廳、區、特別區等行政單位。根據地理與人文、經濟特徵,日本通常被分為八大區域,包括北海道地方、東北地方、關東地方、中部地方、近畿地方、中國地方、四國地方和九州及沖繩地方。

日本自1888年起逐步實行市町村合併政策,町村數目大量減少。踏入21世紀,為增進地方分權,政府開始檢討廢除都道府縣,改實行道州制的必要性,引起日本道州制議論。1968年,日本自治省導入了地方公共團體編號制度,目前全日本的都道府縣與各市町村均有自己的編號,編號與ISO 3166-2:JP符合。

 

1.東京都區部

東京都區部是指日本東京都的「特別區」所構成之地區,一般習稱東京23區、東京特別區或東京都內,依據平成19年的資料,總面積為621.97平方公里,與過往的東京市管轄範圍相同。根據日本法律,特別區屬於第三級的行政區劃單位,但它與第一級的「都」之間並沒有額外的郡、市等第二級行政區劃插入。現今口語中的「東京」或「東京市區」經常是指東京都區部,而非整個東京都。

地域區分則可劃分為:

1. 23區西部(16區)

千代田區、中央區、港區、新宿區、文京區、品川區、目黑區、大田區、世田谷區、澀谷區、中野區、杉並區、豐島區、北區、板橋區、練馬區

2. 23區東部(7區)

台東區、墨田區、江東區、荒川區、足立區、葛飾區、江戶川區

圖6:東京都區部(來源:日本維基)

 

2.橫濱市

橫濱市(日語:横浜市)是一個位於日本關東地方南部、神奈川縣東部的國際港口都市。橫濱市是神奈川縣的縣廳(行政中樞)所在地、被視為大東京都會區最大的衛星都市,也被指定為政令指定都市之一。該市擁有日本國內僅次於東京都區部(東京23區)的人口數,也是最多人口的市級行政區。位於東京灣西岸的橫濱港是東京的外港,沿岸設有大量的港埠設施與伴生的工業與倉儲產業。

江戶時代末期,神奈川在日美修好通商條約中被定為開港地。在位於神奈川湊對岸的橫濱村(今關內地區),許多港灣設施得以興建,於是這裡很快便具備了國際海港的規模。1859年7月1日(舊曆安政6年6月2日)橫濱港開港,也被稱為「金港」,是生絲貿易港、商業港、旅客港,也是工業港。橫濱是代表日本的國際海港都市之一,也是日本現代發展的一個重要基礎。

圖7:橫濱市行政區(來源:日本維基)

 

3.大阪市

大阪市是位於日本大阪府的都市,也是大阪府府治,為政令指定都市之一,亦是大阪都市圈、京阪神大都市圈、乃至於近畿地方的中心城市。全市面積223平方公里,夜間人口(居住人口)約有268萬人,是日本人口第三多的城市;日間人口則超過353萬人,位居日本第二。

大阪自奈良時代開始,就因其臨海的地理位置成為貿易港口,並曾在此建立「難波京」。安土桃山時代,豐臣秀吉修建大阪城,並以大阪做為豐臣政權的統治核心城市。在江戶時代,大阪和京都、江戶並稱為「三都」,是當時日本經濟活動最旺盛的都市,被譽為「天下的廚房」。明治時代之後,大阪仍是日本最重要的產業都市,人口數曾一度超過東京,有「大大阪」之稱。在戰後由於東京一極集中的進展,大阪雖然在人口數和經濟發展上被東京拉開距離,但仍然是西日本的最大都市和經濟中心。除了經濟之外,大阪也以其獨特的文化而著稱。今日的大阪和東京並列為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大都市,也是在世界具有知名度的國際性都市。2014年,按照美國諮詢公司A.T科爾尼的全球城市排名,大阪市位居世界第55位。

圖8:大阪市行政區(來源:日本維基)

 

4.名古屋市

名古屋市,是日本中部愛知縣西部的城市,也是愛知縣縣廳所在地,是日本人口第四多的城市。屬於政令指定都市。名古屋過去是尾張德川的城下町。因為它是中部地區的商、工業,交通的中心地,而且位於東京和京都的中間,所以又被稱作中京,並設有中京工業核心地帶。僅次於東京都區部、橫濱市及大阪市,在日本全國人口排行第四,日本三大都市圈之一中京圈(名古屋圈)中樞都市。另外亦是政令指定都市,是日本中部地方政治、經濟及文化樞紐。

圖9:名古屋市行政區(來源:日本維基)

 

5.札幌市

札幌市是一個位於日本北海道道央地區的都會城市,為全日本人口第五多的城市,也是日本的政令指定都市之一。由於札幌市是北海道政府(道廳)以及石狩振興局辦公室所在地,因此也成為北海道的行政中樞和最大都市。

札幌為北海道的經濟中心,以服務業為主,但主要以日本全國性公司的分公司為主,真正的本地企業相對較少。工業中以食品產業較為發達。GDP為691.42億美元,人均GDP為36170美元。

圖10:札幌市行政區(來源:網路資源)

 

陸、投資相關法規及程序

日本政府在OECD資本移動自由化規約等國際投資規範的範圍內,保留部分自由化業種,限制外國人須取得事前許可,才得以進行直接投資。其具體內容如下所示:

(一)涉及妨礙「國家安全」、「公共秩序」及「公眾安全」之虞的業種

1、「國家安全」:武器、航空機、核能、宇宙開發及火藥等製造業。

2、「公共秩序」:電力、瓦斯、熱供應、通信、廣播、自來水、鐵路及旅客運送。

3、「公眾安全」:生物學製劑製造業及警備業。

(二)涉及妨礙日本國內經濟正常運作之虞的業種

農林水產業、石油業、皮革 皮革製品製造業、航空運輸業、海運業等。至於其他業種可於事後再向財務省及事業主管機關提出報告。另,外商在日投資,須受「外為(匯)及外國貿易管理法」、「會社(公司)法」、「獨占禁止法」、「勞動法」及「智慧財產權法」等相關法律之規範,其標準與一般日本公司相同,並無特別優惠或限制。

此外,視產業類別,依據主管部會法令取得營業許可。茲臚列相關法令如次:

(一)外國為替及外國貿易法(簡稱外為法)

除部分業種及國家外,原則上採行事後報告制,應於發生投資行為日起15天內,經由日銀向財務省及事業主管機關依投資類別提出報告書(外國投資者非居住者時,需由居住者作為代理人提出報告)。

須事前提出申報的業別包括飛機、武器、火藥、核能、宇宙開發產業、保全業、疫苗製造等及可能對國家安全保障及公共秩序造成障礙之行業;可能對日本經濟運作產生不良影響的業種;OECD資本移動自由化規約允許保留自由化業種(農林水產業、石油業、皮革暨皮革製品製造業等);以及無締結條約的國家(未列於對內直投命令別表1的國家)。至於外資持股比率未達10%的案件則不需申報。

(二)商業登記法、會社(公司)法

設置分支機構後3週內,須依「商業登記法」完成登記手續(於法務局登記所辦理)。未完成登記前,不得營業。另、設立日本法人時,會社法亦有其他規定。

(三)獨占禁止法

舊法曾規定外國業者與日本業者締約合併時,須於締約後30天內,向「公正取引委員會(公平交易委員會)」報備合約內容。1997年6月獨占禁止法修正後已廢止此一規定。惟倘合約內容有不符合公平交易條款時,仍有可能被要求改善及停止執行。

(四)稅法

須向稅務署及地方政府的稅務機關提出法人設立或開業報備,法人稅率為28.05%(包括復興特別稅10%),個人所得稅最高稅率為40.84%(包括復興特別稅2.1%)。詳細必備文件及稅制須向稅務署確認。

(五)出入國管理法.外國人登錄法

開設事務所或分支機構時須提出「在留資格認定證明書」(法務省入國管理局核發)、「短期滯在查證(短期居留簽證)」或「投資經營查証(簽證)」(日本海外使領館核發),居留超過90天者,須於居所確定後,向管轄之區役所申請外國人登錄證。

 

柒、外商現況與投資機會

1.外商在當地經營現況

以總體投資環境而言,2006年3月日本政府揭櫫「2010年對日直接投資累計額將倍增為GDP之5%」之目標,並於同年6月制定「加速對日投資計畫」。2008年間共召開四次「對日投資專家會議」,於12月修改上述之「加速對日投資計畫」,俾便達成設定之倍增目標。

觀察近年來對日直接投資占日本GDP之比,2006年2.5%、2007年3.0%、2008年3.7%、2009年3.9%、2010年3.6%、2011年3.7%、2012年3.7%,並未達到日本政府設定於2010年底達占GDP5%之目標。此比率與世界主要先進國比較屬相當低之水準,在UNCTAD統計198國(含地區)中,日本居192位(2012年之統計)。

2010年6月18日日本內閣通過「新成長戰略」,明訂在今後10年間,將促使外國人員、物資及資本流向日本之倍增計畫。為達成此目標,設定「調降法人稅率」、「推動成為亞洲據點」、「國家戰略總合特區」等國家型策略。

然而,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地區發生強烈地震,引發大海嘯,造成福島核電廠輻射外洩嚴重事件,迄今尚無法妥善處理。在震災前日本經濟即已遭遇高漲之日圓、居高之法人稅率、遲緩之貿易自由化、僵化之勞動規定、過度壓抑之溫室氣體排放標等「五重苦難」。福島核電廠事故後,電力供應不足,加上電價調漲(2012年4月起工業用電價平均約調高17%),日本企業面臨史無前例之「六重苦難」。

2012年12月日本眾議院大選,自民黨取代民主黨重返政權。在安倍晉三首相之強力振興經濟政策(「安倍經濟學(Abenomics)」,亦即所謂之「三支箭經濟政策」)下,安倍首相親自擔任主席之「產業競爭力會議」檢討提振產業、支援R&D及設備投資等,2013年6月提出建言書,2013年12月4日訂定「競爭力強化法」,藉以改善國內生產環境,塑造較佳投資環境,盼能扭轉日本企業將生產據點移轉至國外之趨勢,並吸引外商來日投資。

2013年6月日本內閣會議通過「日本再興戰略」,明訂於2020年對日直接投資累計額為35兆日圓之目標。同時,依據安倍首相發表Abenomics成長策略之第三彈措施,設立「國家戰略特區」,藉由法規鬆綁改革,促進日本經濟成長,尤其盼能打破醫療、農業等長久以來被各行政部門及業界團體如岩盤般固守之法規限制,對日本經濟注入活力,更促進外國企業之對日投資。

2014年3月底發表第一波選定名單,包括東京都會圈、關西都會圈、沖繩縣、新潟市、兵庫縣養父市及福岡市等6處。東京都會圈涵蓋東京都、神奈川縣、千葉縣及成田市,主要配合2020年東京奧運之舉行,打造易於吸引國際企業進駐之國際商業據點。關西都會圈包含大阪、兵庫、京都等3府縣,著眼於利用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之強項,塑造成醫療革新據點。沖繩縣則以打造成為國際觀光據點為重點,進行放寬外國人簽證限制等之改革。新潟市及兵庫縣養父市以農業改革為主,放寬農地轉賣之限制,藉以促成農地整合,提高生產力。福岡市焦點為協助創業進行雇用改革,改善外國企業對日本勞動法規信任不足之問題,並設立「雇用勞動諮詢中心」,以防範勞資糾紛。

2012年底為止,外國對日直接投資累積額為2,063億100萬美元﹐國別排行為,(1)美國617億5,600萬美元、(2)荷蘭316億700萬美元、(3)法國180億3,300萬美元、(4) 英國154億7,100萬美元、 (5)新加坡153億8,300萬美元、(6) 開曼群島141億600萬美元、(7) 瑞士135億900萬美元、 (8) 德國83億8,600萬美元、 (9) 香港57億6,400萬美元、(10)比利時.廬森堡31億7,600萬美元、(11)南韓28億5,100萬美元、(12)台灣25億1,400萬美元。

以地區別觀之,北美30.82%、歐洲占46.1%、亞洲僅占13.5%,其中台灣則占1.2%。以國家別觀之,美國依舊為對日直接投資最大國(占29.9%),荷蘭居次(15.3%),對日直接投資兩大來源國合計約占半數,惟近年來亞洲對日直接投資金額及比重均有增加趨勢。

近來外商對日積極進行M&A,2011年達137億美元(成長80.8%),連續2年增加,2012年為136億美元(微減0.5%),然件數129件比上年之107件稍增加。其中以美國對日M&A最多(金額76億美元、37件)。近來金額較大案件如下:美國籍石油 公司東燃General Sekiyu收購Exxon Mobile Corporation(49.66億美元,2012年6月)、中國投資(CIC)與新加坡Global Logistic Properties Inc.(GLP)共同收購日本不動產投資公司LaSalle Investment Management(15.72億美元,2012年2月)、英國投資公司Permira收購壽司連鎖店SUSHIRO(11.51億美元,2012年9月)、美國投資公司Bain Capital Partner 收購電視購物頻道Shop Channel(10.89億美元,2012年7月)、台灣鴻海收購Sharp Display Product Corporation(7.93億美元,2012年7月)、韓國線上遊戲Nexon收購手機遊戲軟體開發公司Gloops(4.68億美元,2012年10月)、美國Caterpillar收購日本建設機器Caterpillar(4.50億美元,2012年4月)等。

2.台商在當地經營現況

2012年底止、台灣對日直接投資累計總額為25億1,400萬美元,在亞洲地區對日投資中次於新加坡、香港及南韓居第四位,惟約僅占全世界對日投資之1.2%,主要投資項目為電器機械器具、躉售及零售業、服務業。

台灣在1999、2000、2006年時曾出現對日投資高潮,在半導體、液晶面板等電子機器領域有超過1億美元之大規模投資案件,譬如聯華電子(UMC)收購新日鐵晶圓生產公司(惟2012年8月已決定出售處分千葉縣館山工廠)、奇美電子(CMO)收購日本IBM下之液晶面板廠等。

台商在日投資新領域值得關注,譬如晟田科技工業在日設立支店生產航空及產業機械之精密零組件(2009年)、統一企業集團在日設立公司發掘日本商品供台灣超商銷售(2009年)、友達光電(AUO)收購製造太陽能電池用之矽晶圓廠(2009年)、計測機器大廠Chroma ATE Inc.在日投資設廠生產半導體及電機供應相關日商(2010年)、茂迪與北海道伊藤組合資成立Itogumi Motech,取得在北海道之太陽能光電模組廠(2010年)、半導體電子零組件大廠Asi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c加碼投資設立關西營業據點(2011年)、中美晶收購日本半導體晶圓廠Covalent Material 成為全球第六大晶圓廠(2011年) 、太陽能矽晶圓廠旭晶能源與日本西控集團合資在愛媛縣成立E-Solar太陽能模組廠(2011年11月)、專營半導體及IC生產之松翰科技在日設立據點服務日本市場顧客(2012年3月)、岱宇國際設立日本公司販賣健身器材產品(2012年9月)、宏致電子在日設立宏致日本公司從事連結器開發(2012年11月)、戲智科技在東京都設立其海外第一個據點拓展日本平板電腦APP軟體市場(2013年5月)等。

2012年3月鴻海精密工業與Sharp達成資本合作協議,由鴻海出資670億日圓(約占總資本之9.9%)入股Sharp,惟因Sharp股價大跌及雙方經營階層意見之差異,最後導致破局。惟雙方各出資46.5%投資的面板廠「堺工廠」,已於2012年7月順利完成出資。此外,中國信託併購東京之星銀行案,我國金管會已於2014年4月通過,如本案順利進行,將成為外資銀行併購日本銀行之首例。

由上兩例可知,以往接受日本資本為主之台灣企業,目前逐漸有能力進軍日本市場,透過出資結合日資企業,達到資本、技術及市場之結合。

同時,與一般消費者較直接相關部分則為近1、2年來台灣知名品牌零售業者亦來日設立銷售據點,拓展日本市場,並廣獲媒體報導,如:法藍瓷( 品牌名franz,瓷器)、夏姿(Shiatzychen,服裝)、日出茶太(Chatime,珍珠奶茶)、春水堂(珍珠奶茶)、微熱山丘(sunnyhills,鳳梨酥)、芒果恰恰(Mangochacha,芒果冰)等,將台灣的飲食、生活文化推廣至日本,並期透過甚重視產品品質的日本消費者認同,塑造高品質的形象,以利未來進一步打入歐美市場及其他亞洲市場。

圖11:前副總統蕭萬長出席日本台灣商會聯合總會第三屆第一次理監事會議,

期盼旅日台商續為台日交流努力。(來源:駐日本代表處)

 

捌、重大利多消息與發展

12國達成TPP協定 日本表示歡迎

【BBC中文網】包括日本在內的12國東亞時間周一晚在美國亞特蘭大達成TPP(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定)基本協議的消息是以臨時插入電視節目的「速報」方式傳到日本。
隨即在官邸等候消息的首相安倍晉三走到記者面前,證實獲得了參與談判的日本經濟財政兼TPP談判負責大臣甘利明的報告,安倍神情振奮地說:「TPP是價值觀共有的國家走向用自由來購築公平經濟圈的國家百年大計,所以(安倍)政權成立後,就在日美首腦首次會談時決定了(日本)參與加入談判,兩年半來經過不斷緊密地談判達成基本協議的這一結果,不僅對日本,對亞太未來也是重大成果,是(安倍)政權成立以來的重大課題出了成果」。
政治目標
日本參與TPP談判的最大對手是美國,最大壁壘是日本汽車與美國大米彼此「聖域」如何開放的問題。最終日本同意每年增加7萬噸美國大米免稅進口、換取美國廢除近半日本車零部件進口關稅、征收日本車2.5%關稅,爭取30年完全廢除的「價碼」。
日本與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其他國家的貿易談判則相對輕鬆,例如加拿大5年廢除日本車進口關稅、日本每年免稅進口澳大利亞8400噸大米等。
長達5年半的TPP談判最終在越來越鮮明的政治目標下達成基本協議,《每日新聞》分析說,「在世界貿易機構WTO機能不全持續之中,包括日美在內的巨大經濟圈誕生既重大影響世界通商和經濟,也有針對在世界經濟中崛起的中國等,率先設定規範來牽引其參加的意圖」。
《每日新聞》引述政府透露的分析說,日美今後謀求更多國家加入TPP,「尤其是中國對TPP非常關注,今後能否將具有巨大購買力而且不斷增強對亞洲影響力的中國吸引進來是關鍵」。
國內分歧
基於日本參加的TPP談判達成基本協議,日本政府和執政自民黨已著手凖備國內批准程序,預計將於明年1月後向國會眾議院提出。不過由於必須先獲得各國簽署,日本外務省感到擔憂,希望總統奧巴馬敦促美國國會對此項協議採取快速授權形式進行投票。
雖然大部分日本主流傳媒、輿論周一都以看待好消息的角度來報道和議論TPP達成基本協議,一些經濟界組織也隨即表明歡迎的立場,不過自從TPP2010年3月開始談判以來,始終反對日本加入TPP的日本全國農業協同組合中央會周一對TPP達成基本協議感到擔憂,迅速發表了「將促進日本農業和地方衰退」的強烈聲明。曾在東京舉行過多次大規模抗議行動的日本全農中央,近年反對聲減弱,但要求政府補助受TPP影響的農業、畜牧業的聲音不絕。
安倍周一晚表明他沒忘日本農業和畜牧業是「日本美好家園」的部分。明年夏天日本預定舉行參議院選舉,戰後靠農民「鐵票」維持長期執政的自民黨仍不能忽視這塊因年老、轉業日趨脆弱的「票田」。日本政府預計在本周五將成立TPP國內對策本部,基於大米、牛肉、豬肉、乳製品等預計勢必進口將增加的項目,專門研究對受影響的農業等的安撫對策。

東京車站前將蓋摩天大樓 日本最高

【中央網路報】日本三菱地所公司31日公布,預定在JR東京車站前建設摩天大樓(高61層),這將是日本最高的摩天大樓,預定2027年度完工。
三菱地所預定在東京車站前建摩天大樓,高度約390公尺,將超越目前日本最高的摩天大樓、位於大阪市高300公尺的「阿倍野Harukas」。
三菱地所的建設預定地位於日本銀行(央行)附近的東京都千代田區常盤橋地區,面積逾3萬平方公尺,目前有JX大樓、日本大樓等。
中央社東京31日報導,目前世界第一高的大樓是杜拜哈里發塔(Burj Khalifa),高828公尺,如果以現在的排名來看,三菱地所預定建設的新大樓將排名約20名左右。
東京車站前的重新開發,三井不動產公司與東京建物公司將在東京車站八重洲口分別建高245、250公尺的大樓,預計2021、2023年度落成。
目前日本的大樓建築依高度排序為大阪的「阿倍野Harukas」(300公尺)、橫濱的橫濱地標塔(YokohamaLandmark Tower,296公尺)、東京的虎之門Hills(255公尺)、東京中城(248公尺)。

化敵為友? 東南亞人瘋遊日本

【聯合新聞網】日圓走貶及簽證限制放寬,為日本吸引許多東南亞觀光客;但日本從普遍遭這些國家仇視的對手變成友國,背後因素實為持續的外交努力,企業相互倚賴程度提升、1985年廣場條約效應,以及日本通貨緊縮。
印尼曾於1974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到訪期間爆發反日動亂,該年代並出現泰國抵制日本商品,新加坡、馬來西亞對日本二戰侵略記憶猶新,視日本大量出口商品為「經濟入侵」,激起多項示威抗議。
40年後,許多東南亞國家已對日本改觀。日本外務省訪調顯示,東南亞地區受訪者中有超過90%認為日本是「值得信任」的國家。
今年1至6月,東南亞主要國家赴日觀光旅客人數,比去年同期成長幅度在15%至60%之間。
強化信任的兩大因素是持續的外交努力及民營企業的交流增加,但兩項預期之外的經濟衝擊,對日本形象提升大有助益。
第一項衝擊是1985年廣場條約制定後,日圓走強使日本失去價格優勢,企業因此紛紛將工廠遷至泰國及馬來西亞,對這些國家的都市化大有貢獻,所創造的就業機會也支撐著當地經濟快速成長。
1985年時泰國的名目人均國門生產毛額僅為日本的6.5%,此比率目前已升至15%,新加坡的名目人均GDP則在2000年代後半段超越日本。日本與東南亞國家相互倚賴的程度提升,有助緩解經濟入侵的疑慮。
第二項經濟衝擊是通貨緊縮使物價停滯,同時期東南亞國家的薪資提升,讓日本不再被視為高消費國家。
隨著生活水準差距縮小,這些國家對日本的嫉妒與仇視也隨之消退。



  • 相關關鍵字:


房產趨勢研究

新加坡 國家與趨勢研究
2016-05-17
ㄧ、位置 新加坡共和國位於赤道北方137公里,地處麻六甲海峽的東南端,扼控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通道。北邊和東邊是馬來西亞,南邊和東南為印尼。